第二天天没亮他们就吃了早饭,李建国牵着马车过来的时候,李龙他们已经准备好了。李龙还专门去库房里看了看,那些鱼果然已经冻上了。这两天还没下雪,不然他就打算直接用雪把鱼给盖上了。没雪就只能接凉水泼在鱼身上,相当于给外表覆了一层薄冰,以保质保鲜。
    六个人坐在马车上往北走,很快就汇合了陶大强父子两个和杨永强父子两个。都没怎么说话,很默契的形成了一个车队。
    李龙没骑自行车,这时候需要进大海子深处去弄鱼,自行车只能放在南岸,容易丢。
    等到大海子的时候,天麻麻亮,然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,是一个大坑。
    李龙先前来过几句,天天看着水线往下走,算是有心理准备。
    昨天晚上李建国他们五个来过,见过,所以也没啥感觉。
    只是陶大强父子和杨永强父子两个一脸的震惊——这大海子就这么没了?
    因为这海子底部不平,所以哪怕水快放干了,还是有一些坑坑洼洼里存有少量的水,还有几个槽子里往北面闸门那里流着水,剩下的就只是泥地。
    而此刻泥已经被冻硬,有几个人正在拿着袋子,捡鱼。
    没错,就是在捡鱼。
    那些还有水的坑洼里几乎都有鱼的存在,一眼望过去,能看到大部分都结了冰,鱼就在冰下面。有些大鱼还能把薄冰顶破,在那里扑腾着。
    而鱼最多的地方,则是在水槽子里。因为有流动的水,这些槽子里能看到的简直就不是水流,而是“鱼流”!有鱼顺水向上,游不动了就聚拢在一起,不时的拍着尾巴。有的向下,游到水浅处就和向上的鱼碰在了一起,形成了“交通堵塞”,然后聚拢起一大群鱼。
    那些捡鱼的专门捡大的,好的,活的值钱的钱,李龙他们只是看了一眼,然后就立刻加入了进去。
    “现在人少,咱们先捡鱼,记住,鲤鱼、五道黑就是两公斤左右的,鲫鱼尽量捡大的,碰到就问他们卖不卖,就一毛钱,还要挑,他们不卖就不用管,过一会儿再问。他们自己家里最多放几百公斤鱼,剩下的也就卖掉——放心,现在能收鱼的不多,不要盲目抬价……”
    李龙快速的把话说出来,然后拿着一个袋子,提着一把抄网就冲了下去。
    这是一片鱼海啊!
    碰到这样的场景,估计全国九成九以上的的人,都不可能镇定下来视若无睹吧?
    起手就看到一个水洼里有一群鲫鱼,上面一层薄冰已经被鱼自己给弄破了,边上有些碎冰块,这一群鱼里,最大的是一条接近一公斤的大板鲫,李龙就挑着那大板鲫捞了一抄网,连带着捞进来两条其他鲫鱼,李龙都没把鱼往抄网里倒,直接提着就向水槽里冲去。
    这水槽里全都是新鲜的,活的,看着就漂亮的大鱼,目标就在这里!
    其他人慢李龙一步,但一个个也都动作很快,拿着抄网和袋子就跑了进去,晚一点没有抄网的直接拿着袋子往里跑。
    留在最后的是准备把马车卸下的李建国,和解驴套的陶建设,以及放下板车的杨永强父亲杨华。
    三个人一起弄好车子,才往里走去。
    无论是在前还是在后,这些人在抄鱼的时候都在想一个问题,这个李龙也太利害了吧,这种事情都能提前预测到?
    当然不是预测的,李龙在一条水槽子里捞鱼的时候,感觉记忆又苏醒了。
    上一世他好玩,全村他的确是第一个发现了这边大海子里水放干,里面的鱼任意捡了。
    不过那时候他比较蠢,拿着抄网看着水槽子里的鱼根本就走不动道,一条一条的大鱼被他捞上来,那时候的兴奋劲压过一一切,这全是收获啊。
    然而,等捞着捞着他就感觉不对劲了,他扭头发现他在前面捞,后面有女人有小孩直接就捡他捞上来的鱼,他跑过去说这是自己捞的鱼,人家根本不鸟他。
    当时附近全是大海子下面村里的人,他知道就算是动手也打不过,就只好把鱼捞到抄网里——带着抄网继续往前捞,捞了一抄网鱼,最多也不过十几公斤。而这时候,下面几个村子里的人都闻风而动,这里人越来越多,李龙最后没办法,只好回去。
    等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了。李建国听到这事后,说了他一句,如果当时看到有鱼情时就直接回家给家里人说,一家几口一起过来,绝对不会出现先前那种捞到鱼被别人拿走的情况。
    只能说,当时是被猪油,不鱼油蒙了心了。
    眼下李龙再也不可能犯那么愚蠢低级的错误了。他专门捡大块头的鲤鱼、鲫鱼、五道黑捞起,当然那些高原泥鳅也不放过。捞起之后就直接放到袋子里,不到十五分钟一袋鱼就满了,李龙扛起袋子就往岸边跑。
    鱼太多了,不光是他,李安国等人也是一会儿就捞一袋子,李龙回转的时候就给李建国说:
    “大哥,要么你就在岸边车跟前看着,咱捞的鱼放这里,不然后面有人偷拿走咋办?”
    “行。”李建国虽然也想过过鱼瘾,但大局为重,他也就提着袋子返回到车边,坐在马车梆子上,从衣服兜里取出莫合烟盒,又拿出纸来,卷起烟来。
    长这么大,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的鱼啊!
    这个冬天是不缺鱼吃了。
    天渐渐亮了起来,马车边上堆的鱼也越来越多,没一会儿就有十来袋子鱼,而后面他们送鱼过来的速度,就慢了下来。
    因为他们已经深入到大海子深处,靠近北面了。
    李龙再背着一袋子鱼过来的时候,气喘吁吁,太阳已经升起来,阳光照在他的脸上,有点耀眼的感觉。
    “大哥,你看,见过这么大的蚌没有?”李龙手里还提着一个黑呼呼的家伙,“太大了,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珍珠……”
    “这河趴子这么大?”李建国在老家把河蚌叫河趴子,“珍珠可能没有,不过这家伙至少也得有二三十年了,个头真不小!”
    “可能有寄生虫哩。”李龙把那个河蚌扔到马车边上,打算休息一下喘口气,“大哥,现在放这里的鱼有一吨了吧?”
    “三家加起来,应该差不多了。光咱这一边,应该有了六七百公斤。”李建国先前已经估算了一下,“等再弄一些,一马车就能拉走了。”
    “那呆会儿就拉走吧,卸到马号和家里,然后再过来拉。”
    “那队上的人就都知道了。”
    “消息肯定瞒不住,知道就知道吧,反正这大海子里鱼多,来早了就多弄点,来迟了就少弄点。咱们已经弄到了大头,占了先机了。”
    “也是。只是明后年,大海子里的鱼可就不多了。”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。
    “那不会。”李龙笑着指着闸门口说,“大哥,那闸门处可没有拦网,下面水库里的鱼在放水的时候,到时就能顺着水上来。上面莫河渠里也会冲下来鱼。明年这里面鱼肯定是没有今年多,但也不会少。”李建国想想也是。
    接着继续捞鱼。太阳升起来后,北面各村子里过来捞鱼的多了起来,李建国这边让陶建设看着,他自己驾着马车把一车鱼拉了回去,等到了村子里面,不少人就看到了。
    “老李哥,这是哪来这么多鱼?大海子吗?”有关系不错的就直接问。
    “大海子水干了,里面全是鱼啊。”李建国也没隐瞒,直接说道,“现在好多人在捞哩?”
    “真的假的?”听到的人立刻就惊了,这可不是小事啊。
    “真的,看看这车上的鱼,都是我们几个捞的。”
    “那谢谢你啊,我们也去弄一些鱼来!”
    鱼能卖钱,这是村里人从李龙这里得来的经验。鱼虽然费油,但好吃,这是多年传来下的经验。现在有不要钱随便捡的鱼,谁不想要?
    于是呼,呼朋唤友,一下子村里许多人都知道了。
    等李建国把一车鱼卸到了老马号的仓库里,拉着马车继续到大海子的时候,村里不少人步行着在往那边走。
    等到了大海子,李建国就发现,先前看着海子里人还不算多,也就二三十年。现在人已经快上百了,而且从北岸上往这里进的人还在增加中。
    李龙扛着一袋鱼过来,对李建国说:
    “大哥,我们开始不捞鱼了,收鱼。现在有些人已经想着卖鱼了,看我这袋子,都是从他那堆里捡的,匀匀的,都是鲤鱼五道黑。”
    “没称你咋买?”李建国有些疑惑。
    “一条两毛钱。”李龙笑着说,“大点儿的两毛,小点儿一毛,那人一家三口都在捡鱼,捡了得有二百公斤,堆那里也发愁着,我一说要买,他立刻就答应了。”
    这种敞开收货的感觉真好。让李龙想起来他去伊犁旅游的时候,在省道315线边上经过的时候,碰到两个哈萨克牧民在卖蘑菇。一编织袋那种大白苇菇,估计得有四十五公斤重,对方要一百,他讲价五十,最后六十成交……算是他上辈子捡到的相当大的一个漏了。
    后来再去的时候,普通的巴楚菇都卖到了一百块一公斤——只能说,人多了,物价也是在涨的。
    现在就是捡大漏的时候,或者说双赢的时候。
    李龙在人群中游走的时候偶尔会捞起一条大鱼,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物色目标人物。
    那些早点过来的人大都是几个人一伙,然后有一个人守着一堆鱼,其他人捡鱼后放在这里。
    李龙走到一个二十六七岁女人跟前问道:
    “大姐,你问的咋样了,这鱼卖不卖?卖的话我现在就捡,现在就付钱。”
    那个女人为难的说:
    “我男人说了,要卖就一起全卖掉,不让挑……”
    “不挑的话,你这一堆鱼,我最多就出三块钱。”李龙摇了摇头,“小鲫鱼太多了……”
    “这鲫鱼不小啊!”那个女人觉得李龙说的不对,辩解着,“这么大,小的那些我们都没捡。”
    “但是和那些大鱼相比,你这鱼就小了啊。你这堆鱼有四五十公斤吧,一小半都是鲫鱼,这样的话我买了划不来啊。”
    “那也太便宜了吧,折下来一毛一公斤都不到……市场的鱼一公斤七八毛哩。”
    “那不一样啊,现在满大海子都是鱼,以前的鱼需要用网捞,现在直接弯腰就捡了……”李龙摆摆手说,“我先去其他地方收鱼了,你们再看看吧。”
    说着去了其他人那里。
    没一会儿,又成交一单,收了一袋子大鱼,背着往南岸走去。
    这时候,他带过来的人大部分也都开始收鱼。
    和李龙不同,这些人多少不拘,十条八条也收,一条两条也收,特别是陈兴邦,主打的是和年轻人、小伙子,特别是十来岁的少年去打招呼,看着他们捞到大鱼就开始上前去买。
    这些少年基本上手里都没啥钱,所以这鱼一开始捞到还想着拿回去给家里吃,但一多的话,有人拿钱换,哪怕是一毛钱一条,他们也很乐意。
    一毛钱,可以在门市部里换好几个,换两根鸡肠子(气门芯的管子,皮筋)来做弹弓了。
    所以陈兴邦每次背过来的鱼是最多的。
    “兴邦,后面让小龙给你多一些奖金,你这买来的鱼可不少啊!”李建国看得清楚,没一会儿陈兴邦就能背来一口袋鱼,而且还都是大块头,这就显出生意头脑了。
    “还是小龙的办法好。就咱们自己捞,这一会儿最多能捞四分之一,这买鱼,可真快!”陈兴邦是由衷的佩服李龙的想法,“就这些鱼,那拿到市场上得换不少鱼哩。那天上市场我是问了,市场上的鱼七八毛一公斤哩,这一来一回,可不少赚。”
    “哈哈,一年就这么一次,不然小龙凭啥敢说给你们到时一人弄辆自行车?”李建国笑着说。
    “冲这自行车,我得赶紧去再收点,现在正是上鱼的时候哩。”
    一袋袋鱼被运过来,李建国又拉一马车回去,再回来的时候,直接把饭带到了这里。
    一大筐馒头,两暖壶开水,两盆菜,炒的洋芋丝、咸菜炒肉。
    李建国看这时候李俊山背着一口袋鱼过来,便让他把鱼放下,招呼其他人过来吃饭。
    干活有热饭吃,这真是把其他那些人都羡慕坏了。(本章完)